征信系統建設背景
完善的征信體系是金融體系的基石,是成熟市場經濟的重要標志。20世紀90年代初,伴隨著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企業和個人跨行借貸、跨地域交易日益活躍,惡意拖欠和逃廢銀行債務現象時有發生,建立企業和個人信用信息共享機制,全面把握借款人信用風險,提高信貸資產質量,重建企業和個人信用,成為整個金融系統乃至全社會面臨的迫切任務。
為此,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征信系統建設,并做出了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要求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應從“信貸信用征信起步”,要“加快全國統一的企業和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建設,形成覆蓋全國的基礎信用信息服務網絡”。2003年,國務院明確賦予人民銀行“管理信貸征信業,推動建立社會信用體系”的職責。
為落實黨中央、國務院一系列指示精神,中國人民銀行于2004年至2006年組織商業銀行建成全國集中統一的企業和個人征信系統,由中國人民銀行征信中心負責建設、運行和維護。2013年3月15日起施行的《征信業管理條例》,明確了企業和個人征信系統作為國家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的地位,即國家設立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由專業化機構建設、運行和維護,接收從事信貸業務的機構按照規定提供的信貸信息。
征信系統建設情況
企業征信系統:1992年,人民銀行在深圳試點貸款證制度,紙質貸款證的出現形成了征信系統的早期雛形。從1996年起,伴隨著紙質貸款證變為貸款卡,人民銀行于1997年開始籌建銀行信貸登記咨詢系統,2002年建成地市、省市和總行三級數據庫體系,實現以地市級數據庫為基礎的省內數據共享。該系統主要從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采集企業的基本信息、信貸信息、企業主要財務指標等。在該系統多年運行基礎上,2005年人民銀行啟動銀行信貸登記咨詢系統的升級工作,將原有的三級分布式數據庫升級為全國集中統一的企業征信系統。2005年12月,企業征信系統實現與主要商業銀行的全國聯網運行,并在天津、上海、浙江、福建四個省(市)試行查詢服務。2006年6月末,企業征信系統實現所有中資、外資商業銀行和有條件的農村信用社的全國聯網運行,并于2006年7月末完成全國范圍內與銀行信貸登記咨詢系統的切換工作。截至2013年11月底,企業征信系統收錄企業及其他組織共計1900多萬戶,其中400多萬戶有信貸記錄。
個人征信系統:個人征信系統建設最早是從1999年7月人民銀行批準上海資信有限公司試點開始的。2004年初,人民銀行開始組織商業銀行建立全國集中統一的個人征信系統。2004年底實現15家全國性商業銀行和8家城市商業銀行在全國7個城市的成功聯網試運行。2005年8月底完成與全國所有商業銀行和部分有條件的農村信用社的聯網運行。2006年1月個人征信系統在全國正式運行。2012年,個人征信系統榮獲金融行業的重要獎項——銀行科技發展獎特等獎。截止2013年11月底,個人征信系統收錄自然人數約8.37億人,其中近3.17億人有信貸記錄。
企業和個人征信系統的建設參考了國際最佳做法,采取集中數據庫模式,利用人民銀行專線和商業銀行的信貸營業網點相連,建立了覆蓋全國的信用信息采集和服務網絡,全面采集企業和個人信貸信息,按照統一系統、統一管理、統一標準的原則,實現了企業和個人信用信息在全國各商業銀行的交換和全國共享,且系統效率高,實現了信用報告查詢秒級響應。
征信系統的信息采集
征信系統收集的信息,以銀行信貸信息為核心,還包括企業和個人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產生的、反映其信用狀況的其他信息,如遵紀守法信息等。收集的銀行信貸信息覆蓋了所有銀行類金融機構的信貸信息,包括貸款、信用卡、擔保、票據承兌轉讓、保理等。此外,為全面反映企業和個人信用狀況,幫助更多的企業和個人與商業銀行建立信貸關系,還廣泛整合企業和個人身份、非金融領域負債以及遵紀守法等方面的信息,如企業和個人的社保信息、住房公積金信息、法院判決和強制執行信息以及行政許可和處罰信息等公共信息。此外,與公安部的人口數據庫和質檢總局的組織機構代碼數據庫分別實現了個人身份信息和組織機構代碼信息的聯網核查。征信系統采集到上述信息后,按信息主體對數據進行匹配、整理和保存,將屬于同一個企業或個人的所有信息整合在其名下,形成該企業或個人的信用報告
征信系統的應用情況
多年來,征信系統始終堅持“立足金融,服務社會”,不僅廣泛應用于金融領域,而且逐漸滲透到經濟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已成為我國重要的金融基礎設施,在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企業和個人征信系統應用廣泛,使用范圍和影響力逐年增加。一是服務金融,全面反映企業和個人信用狀況,幫助商業銀行核實客戶身份,防范信貸風險,廣泛應用在金融機構在貸前審查和貸后管理中,為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提供信息支持;二是服務政府部門,通過在行政管理、評選評優、司法調查中依法查詢信用報告,促進行業信用管理,提高行政執法效率;三是服務社會,提高社會信用意識,在全社會形成“守信激勵、失信懲戒”的激勵約束機制。
|